发布时间:2024-11-02 03:58:52 来源: sp20241102
中新网 北京1月28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中华民族是在怎样的自然环境中孕育形成的?长江为何成为世界稻作文明的发源地?中国南北和东西的分界线是如何确定的?中国省制有何来龙去脉?汉语方言的形成和分布受到哪些影响?郑和下西洋和早期全球化有什么关联?……这些颇受关注的问题,在面向大众的学术普及读物《品读中国:风物与人文》里都能找到答案。
《品读中国:风物与人文》由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组织编写、中国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领域多位专家学者跨界携手、中华书局和科学出版社联合出版。1月28日,科学出版社在北京举办“从地理与人文视角看中华文明形成——《品读中国:风物与人文》出版座谈会”,该书作者代表和编写方、出版方相聚一堂,围绕座谈会主题研讨交流并建言献策。
1月28日,“从地理与人文视角看中华文明形成——《品读中国:风物与人文》出版座谈会”在北京举行。 中新网 记者 孙自法 摄他们认为,图文并茂的《品读中国:风物与人文》,是一部生动呈现中华民族如何创造辉煌文明的普及性读物,通过讲述广袤中华大地上的自然风物和人文创造,述说大江大河所孕育的厚重文明,既展示人文遗产所承载的民族精神,也揭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世界和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
1月28日,“从地理与人文视角看中华文明形成——《品读中国:风物与人文》出版座谈会”在北京举行,图为与会代表在会场外合影。 中新网 记者 孙自法 摄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副主任徐春生表示,《品读中国:风物与人文》具有三方面特点值得总结:一是古今贯通,就是把历史的中国与现实的中国贯通起来;二是情理交融,就是把学术的理性严谨和情感的真挚细腻结合起来;三是内外兼美,就是把内容的深刻厚重和形式的美观大方统一起来。“可以说,这是一本可读、可品、可藏的上乘之作”。
据了解,《品读中国:风物与人文》全书由前言《何以中国》和自然编、人文编、中外编三部分共20篇文章组成。
自然编6篇文章包括《孕育中华民族的自然环境》《黄河与中华文明》《长江:稻作文明与鱼米之乡》《华夏文明中的山脉》《秦岭—淮河线:中国的“南与北”》《“胡焕庸线”:中国的“东与西”》。
1月28日,“从地理与人文视角看中华文明形成——《品读中国:风物与人文》出版座谈会”在北京举行,图为书中绘制的“长城主要构造示意图”。 中新网 记者 孙自法 摄人文编10篇文章包括《天地之中:中国古代都城的选址与布局》《长安叙事:大一统王朝都城的经典与荣光》《体国经野:中国省制的由来》《长城: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大运河:纵贯南北的大动脉》《都江堰:人类生态文明的杰出典范》《万里通途:中国历史上的陆路交通》《方言: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有声印证》《农耕文化:乡土中国的文化本根》《天人合一:人与环境和谐共处的理念》。
中外编3篇文章分别是《陆上丝绸之路与中外交流》《郑和下西洋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全球化与明清以来中国经济重心的东移》。(完)
【编辑: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