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长安 见证和合之美

发布时间:2024-11-02 00:24:50 来源: sp20241102

  图一

  对凤宝花纹锦

  冯晖墓彩绘浮雕砖中的女舞者

  八瓣团花纹描金琉璃盘

  丝绸之路东起长安,经西域西至地中海地区,向南延伸到印度次大陆,是迄今世界上路线最长、影响最大的商贸与文化交流通道。为纪念“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列入世界遗产名录10周年,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的中国丝绸博物馆在今年6月举行了“2024丝绸之路周”系列活动,其中主题展览“九天阊阖:丝绸之路上的长安”于6月19日开展,将持续至10月。本展览汇聚丝绸之路沿线18家文博机构的210多件(套)珍贵文物,通过展示长安城的考古发掘和传世遗存精品,力图再现文化之都长安的动人魅力和丝绸之路的繁荣图景。

  交流互鉴,彰显开放包容

  本次展览名称出自唐代王维的七言律诗《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中的“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这也是诗篇中气势最为磅礴的一句。展览分为“世界之都”“商贸之都”“文化之都”“时尚之都”“长安与浙江”5个单元。展厅入口处有一道朱红色的“城门”,左右两侧各有一幅图,分别是章怀太子墓中的《仪卫图》和《客使图》,后者描绘了唐代政府外交机构鸿胪寺官员接待外国使节的场景。踏入展览大门,参观者仿佛穿越时空,徜徉古都长安,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辉煌历史如在目前。

  汉唐时期,长安因繁荣的经济和多元的文化成为当之无愧的国际性大都市。“长安城中百万家,不知何人吹夜笛”。随着唐朝进入“开元盛世”,长安城人口达百万之多,其中经由丝绸之路汇聚到长安城的外国商人、使者、留学生、僧侣等就有5万余人,世界多国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在这里达到空前高度。

  本次展览展出了名列世界考古发现史“四大石碑”之一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仿制品,原碑记述了唐代初期景教在中国的传播情况。全碑饰以祥云、莲花、蓓蕾十字等中西文化元素,刻有汉字1780个,在碑文下方和左右碑侧刻有古叙利亚文。此碑立于唐德宗建中二年(公元781年),明朝天启年间出土。作为研究古代宗教文化、中西交通史和文化艺术交流的重要实物资料,石碑被美国耶鲁大学、日本京都大学、朝鲜金刚山长安寺等复制,碑文被译成英、法、葡、意、日以及拉丁文等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广为流传。

  唐时,长安城内商贾云集、邸店林立,金银器、宝石、琉璃、香料和丝绸、瓷器、茶叶等西来东往的货物在此中转交易。本次展览中,一件出土于法门寺地宫的“八瓣团花纹描金琉璃盘”吸引参观者纷纷驻足欣赏。这件造型精美的蓝色琉璃盘产自地中海东岸,经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它盘沿外折、腹壁斜收、盘底心凸起,盘内布满纹饰,中心为八瓣蕉叶状围成的团花,巧妙运用刻纹、釉料彩绘、描金等多种工艺,彰显东西方审美碰撞交融下的和合之美。与琉璃盘一同出土的琉璃器皿中,有的具有东罗马元素,有的体现波斯风格,显示出唐朝对异域文化的开放、包容与欣赏。

  文化融合,促进服饰创新

  唐代长安城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深刻影响着民众的日常生活,男女服装形制多样,着装方式个性自由。本次展览着重展现了唐代服饰与域外服饰的融合与创新。

  窦师纶是唐代长安著名丝织工艺家和设计师,他受西域文化影响较深,在蜀锦织造工艺基础上吸收中亚、西亚等地的“联珠团窠”纹样特色,结合动物纹样,设计出一种融合中原传统艺术与西域艺术特色的新型团窠纹样,因窦师纶受封陵阳公,故人称“陵阳公样”。它成为唐朝服饰的经典图案,其后流行200余年,在丝绸之路上掀起一阵“大唐热”。唐代张彦远在绘画通史《历代名画记》中记载:“窦师纶,官益州大行台,兼检校修造。凡创瑞锦、宫绫,章彩奇丽,蜀人谓之‘陵阳公样’。”对照本次展览中的“对凤宝花纹锦”及锦纹复原图,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件具有典型多元文化风格特征的“陵阳公样”实物。该织锦纹样外圈以花瓣做样,形成圆形窠环,以花卉包围一对凤凰,它们姿态昂扬,仿佛争奇斗艳,又似相互吸引。

  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始终伴随着对外来文化的借鉴与吸纳。五代冯晖墓出土的50多块彩绘浮雕砖也是本次展览的一大亮点。浮雕砖上栩栩如生地刻画出28名男女艺人演奏的场景,其中有两名着男装、戴幞头的女性舞者,她们穿长袍、束腰带、蹬乌靴,姿态活泼奔放。正如《唐书·五行志》记载:“天宝初,贵族及士民好为胡服胡帽,妇人则簪步摇钗,衿袖窄小。”唐朝将境外西北部游牧民族和外国人统称为“胡人”,紧身、圆领、开衩的胡服形制在长安等地风行一时。此时期唐朝女子也出现了戴胡帽、穿胡服、着男装等现象,展现了唐朝女性独立、时尚的特点和追求自由、平等的心态,也反映出唐朝对外来文化的开放与包容。

  河运古道,互通丝绸之府

  2024年也是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10周年。闻名世界的京杭大运河始于春秋、成于隋代、发展于唐宋。而由洛阳一路向西,溯河而上,直抵关中——长安的漕渠古道,便是大运河的先声。本次展览设置了“长安与浙江”单元(见图一),以隋唐大运河为切入点,呈现长安与浙江之间互通有无的历史景象。

  浙江位于东海之滨,是京杭大运河的南端。大运河、钱塘江、浙东运河及海上航路交织成一张巨大的交通网,将本地物产沿河运古道贩至全国,并沿海上丝绸之路输向海外。宋太宗雍熙年间,杭州、宁波等地设有管理海外贸易的市舶司,与日本、朝鲜等国往来亦密。据《日本蚕丝业史》卷一《生丝贸易史》记载,宋孝宗淳熙十二年(公元1185年),“有唐锦十端,唐绫、绢、罗等百十端……运往日本”。

  浙江盛产丝绸,杭州、湖州和嘉兴三个城市均有“丝绸之府”的美誉。杭州不仅是古代国内丝绸市场的主要供应商,还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向东南亚、东非、中东等地区出口丝织品。据记载,宋时每年涌入杭州的商人超过6万人次。湖州丝绸被称为“天下绸缎之冠”,湖州在明清时期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丝绸生产基地,“辑里湖丝”“双林绫绢”等湖州丝绸闻名遐迩。古代一度称“秀州”的嘉兴在唐代有“秀州贡绫千匹”之说,在宋代有“宋锦由来出秀州”之誉。明清时期,当地丝绸产业发展达到巅峰,产品远销日本、欧洲等地。

  丝路连天下,文明耀古今。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商贸往来的重要通道,是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它昭示了古代欧亚文明交融的必要性与必然性,揭示了欧亚不同文明之间交流的历史轨迹和历史规律。行走于中国丝绸博物馆“九天阊阖”展厅内,一件件精巧的文物如同丝路文明交流互鉴的时光之钥,让观众直观感受到传承千年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

  (作者分别为浙江省数智风格与时尚研究中心研究员、浙江理工大学浙江省丝绸与时尚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

 

  本文图片均为中国丝绸博物馆提供

  《 人民日报 》( 2024年08月09日 17 版)

(责编:白宇、卫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