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建设既是创新也是回归本源

发布时间:2025-01-02 01:21:48 来源: sp20250102

原标题:新文科建设既是创新也是回归本源

近日,江苏省教育厅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并解读《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加快推进本科高校新文科建设的意见》,推动人文社会科学人才培养质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杨树兵介绍,建设新文科,要突破传统文科的思维模式,促进多学科交叉与深度融合,推动传统文科的更新升级。

新文科是教育部提出的“四新”建设之一,相对于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建设涉及的范围更广、难度更大。如何推进新文科建设?新文科建设的重点是什么?为此,记者采访了多位专家。

文科建设一直都在求新求变

南京大学教授方延明告诉记者,新文科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希拉姆学院于2017年率先提出的,其初衷主要是针对传统文科进行学科重组、文理交叉,把新技术融入哲学、文学、语言学等课程中。

“新文科这一概念虽然提出不久,但是文科建设一直都在求新求变。文科从19世纪传统的文史哲,发展为包含社会学、心理学、政治经济学等社会科学在内的‘大文科’,这是对工业革命的回应。20世纪以经济学为代表的人文社会科学又出现了统计学转向,这与数学、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密不可分。这些变革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都可以说是新文科。”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新媒体研究中心主任沈阳说。

方延明同样指出,中西方学者从来没有停止过对人文学科的解构与建构。在这个动态过程中,文科不变的特征是以人、人的社会活动以及意识活动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无论是传统文科还是新文科,对于真善美的追求没有发生变化,这是文科作为一个学科门类的核心特征。在不同时代紧跟社会变革,把握时代精神,造就了一代又一代新文科。”沈阳说。

21世纪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爆炸式发展,新技术的出现带来了诸多机遇与挑战。文科教学研究也开始顺应这一变革不断发展。

方延明认为,对各类新技术的适应和利用体现了文科发展紧跟社会变革的本质特征。很多时候,文科发展也可以“跑”在社会变革之前。“纵观人类发展史,凡是社会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也是人文社会科学推陈出新、大发展的时代。人文社会科学在启发民智,整合价值观念等方面,是自然科学所无法比拟的。”方延明说。

但要让新文科紧贴时代脉搏乃至引领时代发展,还需要长期的建设和探索。

新技术成新文科建设重要支撑

提及高等教育中的新文科之“新”,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关键词是学科交叉,但除此之外,新技术也逐渐成为新文科建设的重要支撑。

2019年到2021年间,教育部推出“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明确指出新文科建设要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与新科技革命交叉融合,培养新时代的哲学社会科学家,创造光耀时代、光耀世界的中华文化。其中,“新科技革命”是新文科建设的关键。

沈阳在自己的课堂上允许而且鼓励学生使用新技术等手段进行学习。在他看来,这是新文科教学研究的一种必要方法。

“使用新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是新文科建设的重点,用好新技术也是新文科建设的必然要求。”沈阳说,新技术延伸了人的能力,就像早年的统计学研究方法一样,社会变革、技术进步产生的新思潮新方法为人文社会科学带来了新命题、新内容、新工具。文科研究者可以发现之前没有发现的问题,探索之前无法解释的现象,得到前人难以获得的结论。

“方法越精进,科学研究的死角就越少。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都是如此。”沈阳说。

建设新文科还需紧跟社会变革

发展新文科的本质是紧跟社会变革,但新文科建设的内涵并不只有新技术这一个维度。新文科在建设过程中,需要系统性地适应当今社会的整体变化。

方延明提醒,新文科是和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同一批提出的概念,它们在本质上都是要求主动适应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的需求,加快布局未来战略必争领域的人才培养,推动并引领新一轮产业变革。

方延明建议,新文科建设应少些排行体系,不能让过度量化、标准单一的排行榜来左右办学;要着力于培养一流人才,重视教书育人,重视学科特色;要落实和扩大学校自主权,结合学校特色确立办学定位,根据社会的变化,做出学科调整。

沈阳在招收研究生、博士后和科研助理时注重交叉学科背景,倡导教师和教学管理者以新文科的培养标准打造教学研究团队。他认为,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培养,也有利于教研团队产出高水平的文科教研成果。

“新文科的发展其实既是创新,也是回归本源。学科交叉、融合的结果,恰恰就是恢复古典时代文科融会贯通的面貌。我们新文科教学研究者的使命,就是用好新技术这个工具,搭建跟进社会变革趋势的学科体系,并矢志不渝地追求向善的人文关怀。”沈阳总结说。(记者 孙明源)

(责编:李昉、熊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