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3 10:51:06 来源: sp20241123
中新网 呼和浩特4月26日电 题:探访内蒙古各地春耕 解锁粮食高产密码
中新网 记者 张玮
阳春三月,候鸟北归,内蒙古大地上草长莺飞,草原上冒出嫩绿的新芽,田地里飞驰着大型机械,一幅美好的春景图悄然展开。
近日,记者探访各地春耕实况,解锁粮食高产密码。
图为两台大型农机正在田间作业。 张玮 摄黄河沿岸的春耕稍早一些。位于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新营子镇范成滩窑村高标准农田里,4000余亩耕地经过翻耕后,西瓜、玉米、辣椒等特色经济作物种子“排排站”。
范成滩窑村支书李七来介绍,自打实施“高标准农田+合作社托管+农户”的种植模式,村里逐年实现增产增收。
近年来,托克托县规模化种植效益显著提高,越来越多的种植户享受到了规模化机械种植和托管服务带来的便利。
“目前,我们合作社已经和范成滩窑、燕山营等周边村签订12000亩春耕春播托管服务。”友农种植合作社负责人杜芝文说。
托克托县农牧局局长刘广春告诉记者,2024年,当地玉米种植面积可达100万亩,其他粮食作物面积6.9万亩。
图为托克托县旺苗农资专业合作社工作人员正在驾驶叉车装运农资。 乌力更 摄在内蒙古的春耕春播热潮中,科技赋能成为常态,“掌上气象”实时护航,农技专家常赴一线,个性化定制种植模式,新型农机具大显身手,智慧物联网将不可能变为可能。
“这两天风力较大,大家要重点防范大风对设施棚膜的影响,建议紧固压膜线、压好棚膜,风力较大时可下放棉被至温度腰部……”呼和浩特市智慧农业科技特派员、呼和浩特市气象局高级工程师苏利军将这样一条气象提醒信息发到了45个微信群里。
“去年冬季是呼和浩特降雪次数最多的一年,对设施农业管理影响极大,正因为有了准确的气象服务信息和精准化管理,才保证了我们6个温室大棚未受到较大损失。”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巴氏庄园负责人魏淑莲说。
苏利军告诉记者,今年呼和浩特还将加快建设农业气象观测站,围绕“一棵草,一杯奶”,谋划好国家饲草基地数字化体系建设,统筹喷灌信息化、无人机自动巡航信息化和基地苜蓿长势视频信息化,同时结合饲草种植需求,全面提升乳业气象服务能力。
图为大型农机利用深松机为土地翻整。 乌力更 摄来到呼伦贝尔农垦大兴安岭诺敏河农牧场,只见公路两侧的黑土地上,已经做了北斗卫星定位的大马力拖拉机拉着播种机走过的地方,形成一条条笔直的大垄高台,种子的精准投放拉开了新一年大豆播种的序幕。
农牧场统管队队长陈庆东高兴地说:“去年这片地大豆亩产达到了451斤,今年我们又投入了新的农艺技术,向亩产480斤以上努力呢!”
呼伦贝尔农垦大兴安岭集团拥有耕地128万亩,地处于高寒地区境内的黄金黑土地带。位于最西端的诺敏河农牧场,积温在1900℃左右,是积温最低的农牧场。受小气候影响,这里素有“十年九不丰”之称。
农牧场的老职工王忠会告诉记者:“以前一亩地打180斤粮食,那都是高产了。”
近年来,诺敏河农牧场进行土地改革,将3万亩耕地进行统一管理,多措并举,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和产出能力。
粮田变“良田”,诺敏河农牧场建立品种高产试验田,以自繁和连繁的形式将各大品种引进农牧场进行试种,精选出适合本地的早熟大豆品种“嫩奥4号”“广民5号”进行大面积推广,能够在全部采用秋整地的土壤中生根发芽。
如今,诺敏河农牧场打破常规,成功解锁大豆高产密码,2023年较2019年大豆亩产增长150多斤,成为高寒地区的作物产量样板。
图为大型旋耕机正在田间作业。 乌力更 摄这几日,兴安盟乌兰浩特市义勒力特镇幸福嘎查的水稻备春耕生产正在进行。
“我去年与合作社签订单,种了50亩水稻,效益非常不错,今年又增加了10亩。”农户张兴山正在育秧棚内忙碌着。
当地以“公司+合作社+订单农户”为运行机制,为农户提供优质高产品种、科学种植技术,同时,还提供耕、种、防、收全程机械化服务,推进水稻生产的科学化、集约化发展。
兴安盟双特米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杨泉告诉记者,合作社为农户们统一购买了农用物资、种子、化肥以及农药,集约式种植将使每亩地增收100元以上。截至目前,当地已有300余户农户加入合作社,订单面积达到9000亩以上。(完)
【编辑:黄钰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