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30 18:28:21 来源: sp20241230
中新网 上海1月22日电(记者 范宇斌)正在举行的2024年上海市两会上,养老话题继续成为热点议题。民革上海市委会提案建言“促统筹谋创新,提升农村养老服务体系效能”。
根据《上海社会发展报告(2022)》蓝皮书预测,到2025年上海市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规模将突破600万人,届时上海老龄化率将突破40%。
民革上海市委会提案指出,相较城镇地区,上海农村地区留守老年人占比高,老龄化率也更高,亟需针对性地完善与农村相适应的养老服务体系。
随着2020年上海市人大审议通过的《上海市养老服务条例》实施,根据《上海市养老服务发展“十四五”规划》要求,上海全市正逐步构建农村养老服务四级设施网,基本形成了“点”“室”“所”“院”的供给体系,能够满足农村地区老年人口的基本养老需求。
老年食堂(资料图)。 高龙安 摄民革上海市委会在调研中发现,“目前出台的农村养老一系列的政策往往在落实过程中产生的效果与预期成效有一定差距。”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生活习俗差别大、政策重叠降能效、思想认知存不足。
例如,生活习俗差别大。由于农村地区老年人“不离乡土、不离乡邻、不离乡情”的普遍观念与生活模式迥异于城市地区,对于生活环境熟悉度的需求远高于城市地区。
根据目前建立的农村养老服务四级设施网,养老院建设于镇上,对于大部分农村老年人来说是一个陌生的环境。因此即便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建设养老设施、提供足够的养老补贴,养老床位空置率依然较高,甚至有不少农村老年人表示难以适应在养老院内的生活,即使入住了养老院但几天后就要求返回家中居住,不愿继续集中养老。
“资金扶持力度与实际情况不匹配,政策较难全面铺开。”民革上海市委会在调研中还发现,目前,农村养老从市级、区级、街道(镇)三个不同层面获得财政支持,而各个村则根据自身财力水平予以一定补充,不尽相同。但对于农村老年人而言,大部分村民仍希望能加大补贴力度。
完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民革上海市委会建议,一方面,要资源整合,辐射农村养老受益人口;另一方面,要模式创新,满足农村老年人特殊需求。
具体而言,在资源整合方面,可以统筹平衡城村补贴水平,在现有上海全市层面的补贴力度上,通过综合统筹,使得养老服务补助资金梯度和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向农村地区倾斜,降低农村地区养老服务个人支出成本与收入比,提升农村地区老年人口参与养老服务的个人意愿。
整合各部门资源,进一步梳理分散在各部门的为老服务政策,形成农村为老服务事项、补助的综合清单,统一受益群体的认定标准,明确分级分类补贴类型,“一人对一策”,让为老服务更精准惠及老年个体,扩大政策受惠人群。
加大居家养老扶持力度,医养分级,充分利用现有政策体系,广泛开展农村老年人照护需求评估,针对失能、独居老人,提高居家养老服务频次;加大医养服务宣传,以医为主,提高上门医疗服务人员的补助标准。
在模式创新方面,可以深化医养结合,加大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的占比,在中心镇(社区)、中心村集中设立养老机构的照护机构等。支持模式探索,如可通过引入经济主体,盘活闲置用房、土地和农宅,丰富村民财产性收入,殷实养老家底;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吸引社会资本,搭车养老服务,提升服务品质与可达性;租赁本村空置用房、重新规划建设利用废置房屋、合理规划土地用地等方式,开办仅服务于本村的集中“养老院”,收纳有需求的老年村民等。
同时,要转变服务思想,由农村老人上门选择为老服务转变为主动送服务上门。鼓励邻近行政村合作组建村办食堂,为多村老年人提供助餐服务,降低用餐成本,并统一提供上门送餐服务。对开展为老服务的相关行业(助餐、照护等),实施税收减免、用工用房用能优惠等支持政策,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升企业自身提供养老服务的意愿。
此外,还应调动内生力量,拓展“老伙伴计划”,挖掘本村的内生性力量,将零散的互助行为有效组织起来,调动广大村民的团体性力量,运用好本村富余劳动力、社会工作者、志愿者、公益团体力量,服务村办养老。(完)
【编辑:付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