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建乡村“悦”读新空间

发布时间:2024-12-16 03:36:40 来源: sp20241216

  四川省宜宾市安石村的乡村书局。   吴清山摄

  一本书,就是一粒种子。如何让更多“文化种子”在乡野大地生根发芽?构建适宜于乡土环境、满足当代需求的新型阅读空间是重要路径。一般而言,这类空间更加注重在建设模式、建筑设计、功能设置、服务形式等方面的多元创新,以实现从均等化农家书屋向综合化服务中心、个性化阅读空间的转变,从而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许多地方,设计师们积极深入山乡,为营建乡村“悦”读新空间探索经验,铺展田园耕读新画卷。

  新型乡村阅读空间设计,重在植根乡土,彰显人文精神。其选址、规模、分区等都自有规章,需要通过对空间的组织与变换、乡土材料的应用与创新以及地域营造技艺的传承与发展等,为读者留住文化记忆,提升场所归属感。

  理解其所处的特定聚落环境及其建筑空间构成,寻求新旧建筑之间、建筑与环境之间在空间上的默契,有助于新型乡村阅读空间融入乡土环境,展现地方建筑文化内涵,实现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四川省宜宾市安石村的乡村书局为例,其原为一栋“L”形闲置农房。怎样在尽量不改变建筑外观的前提下,将小尺度的生活空间转化为公共阅读空间?设计师选择将主楼内部一二层打通,通过构造柱及圈梁等进行结构加固,再将两个树形结构植入其中,支撑新屋顶的同时,又形成一个独特的阅读空间。书局外,一条“之”字形坡道连接前院与乡村道路,景观“梯田”穿插其间,使建筑与四周农田融为一体。在设计中充分挖掘并利用当地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资源,为营造别具一格的新型乡村阅读空间奠定了基础。

  传统乡土材料与营造技艺常常赋予建筑以大地的深情、历史的沧桑和人性的温暖。运用当地材料和营造技艺、简化建造方式的设计策略及营建体系,既能使阅读空间具有泥土芬芳,又降低了建设成本。位于湖南省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坪坦乡中心小学内的坪坦书屋,从建筑结构到书架墙、楼梯、地板等,均以当地杉木为原料。建筑的两面外墙由木框窗户矩阵组成,入夜后书屋的灯光亮起,温暖的木色投射出来,宛如原野上的星辰,照亮孩子们的梦想。在距离坪坦村不远的高步村,高步书屋的设计同样深扎泥土。建筑师在尊重传统干栏式建筑构造的基础上展开设计,与当地工匠协作完成建造,彰显传统营造技艺的旺盛生命力。两座书屋的设计团队均将“楼梯”作为重要设计对象,使其既是儿童可以阅读、玩耍的空间,也是村民可以互动交流的场域。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在对乡土建筑资源的合理运用中,新型乡村阅读空间更加贴近大地、富有诗意。

  新型乡村阅读空间,不仅是人们开展阅读和教育活动的场所,也是多维复合的文化与艺术体验空间。

  实现“多维复合”,需要设计师应不同空间、功能和形态的需求,重新组织结构,为读者提供多样化服务。在福建省福州市月洲村,由废弃水电站改造而成的月溪花渡图书馆,与其说是图书馆,不如说是一座以图书馆为重点的新农村生活美学馆。其三层建筑空间被设计师巧妙划分为图书馆、咖啡吧、艺术展厅、乡创课堂等不同功能区,既满足了村民的阅读需求,也吸引不少游客前来休闲放松。在浙江全省推广的“农家书屋+新华书店”(乡村书房)新模式,让传统的“屋+书”阅读空间迭代为融大众阅读、艺术展览、非遗传承、研学培训、便民服务等业态为一体的乡村文化新空间。丰富多元的空间布局和功能设计,以及配套文化和创意活动的开展,使乡村阅读空间不止于封闭式的图书馆,而是面向更多群体的开放式空间。在这里,既可以实现乡村阅读,又可以阅读乡村。

  视觉文化时代,建筑的空间和形式美感愈发受到关注,“高颜值”的乡村文化地标更易成为村庄的亮丽名片。在新型阅读空间设计中,将美学精神与乡村文化、建筑功能有机结合,有助于突出主题、凸显特色。比如,位于四川省彭州市熙玉村的“梨花读·乡村图书馆”,其外部将坡屋顶、茅草等川西林盘建筑元素与现代风格融合起来;内部,原木暖色调“铺满”整个空间,质朴的绳索充当隔断,老物件、老照片穿插摆放,共同营造出简约而别致的美学空间。广东省开平市塘口镇的“先锋天下粮仓书店”,改造自废弃多年的粮仓,5个粮仓由“光隙画廊”相连,画廊屋面的轻钢结构与原粮仓墙体之间的空隙形成弧形天窗,丰富动人的自然光影为读者带来与众不同的阅读体验。艺术气息的融入,可以让书香更加馥郁,但也要防止过度追求景观设计导致阅读空间华而不实。

  当下,越来越多“悦”读新空间在广袤山乡拔地而起,为人们带来阅读的快乐与多元文化的滋养。尊重和适应乡土环境,激发艺术与设计活力,有助于促生更多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功能多元的“悦”读新空间。活跃而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将使村庄焕发蓬勃的时代活力,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夯实根基。

  (作者为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古建筑保护研究所所长)

  《 人民日报 》( 2024年09月08日 08 版)

(责编:白宇、卫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