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2 15:49:24 来源: sp20241122
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是推动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的重大文化工程。国家文化公园承载着中华文化的深厚内涵,是文明的标识、精神的象征、文化的载体。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为新时代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是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的题中应有之义和必然要求。新征程上,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坚定文化自信,加强历史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
在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中加大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是推动新时代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的战略部署,有利于从历史文化遗产和国土空间相结合的宏大视角实现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国家文化公园最核心、最不可替代的资源是沉积的历史文化遗产。要始终坚持保护优先、强化传承,科学划定管控保护区,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统筹抢救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本体保护和周边保护、单点保护和集群保护。实施好保护传承工程,系统梳理国家文化公园内的文物古迹、古老建筑、历史街区、传统村落、文化景观、非遗民俗等,建立文物和文化资源总体清单和重点管控保护清单,加大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力度,实施重大修缮保护项目,完善集中连片保护措施,实施一批具有标识意义和示范效应的重大保护工程和重点保护项目。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展示,加大对优秀创作的扶持力度,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和活态传承,完善传承体验设施体系,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要纠正重开发轻保护观念,避免出现拆旧建新、拆真建假、盲目开发等现象。此外,还要保护好国家文化公园赖以存在的自然生态环境。
在兼顾人文历史风貌和居民生活样态中进行活态保护。国家文化公园保护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人类活动的产物,人类活动是国家文化公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少国家文化公园区域内的遗址遗迹,仍和周边居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比如,长城沿线一些点段依然保留与周边百姓生产生活相关联的功能;红军长征沿线的不少古镇、古村、古建筑留存至今,有的区域内还有长期生活的居民;大运河、长江、黄河仍然保持其自然生态和航运交通功能。当地居民是地域文化与共同记忆的载体,发挥着巩固集体认同、国家民族认同的纽带作用。让当地居民理解、认同并作为主体来保护传承历史文化遗产,是实现活态保护的基础。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不仅要保护历史文化的物质承载,也要尊重和保护当地居民的生活样态。要按照整体性保护原则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以及传统村落保护工作,采用“微改造”的“绣花”功夫对历史街区进行修复,让居民在胡同街巷里过上现代生活。依托国家文化公园推动乡土教育特色资源开发,加强对当地群众特别是中小学生历史文化和文化遗产知识宣传教育,让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有效促进传统社区可持续发展。
在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平衡中确保可持续性。做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要注重合理利用,使其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方面也能充分发挥作用。保护与利用既对立又统一,需要通过科学管理和合理规划来实现两者的平衡。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要正确处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保护与发展、保护与开发等关系,将历史文化遗产、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等要素进行整体性、综合性考量。要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以文旅融合发展为抓手,提高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空间地理、经济发展、生态保护等之间的关联性。要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产业调整、特色旅游、生态农业、安居工程、城乡发展等相结合,促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生态保护互动发展,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协调统一。
(作者单位:中宣部宣教局)
《 人民日报 》( 2024年07月25日 09 版)
(责编:袁勃、曲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