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01 11:38:04 来源: sp20241101
当前,我国已全面进入汛期。据预测,今年汛期我国暴雨洪水等极端突发事件趋多趋广趋频趋强,海河流域东部南部降水偏多,防汛形势不容乐观。
去年7月,我国海河流域发生“23·7”流域性特大洪水后,水利部等有关部门全力推进以京津冀等北方地区为重点的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加快完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整体提升流域防洪能力。当前,海河流域水利工程的恢复重建进度如何?记者来到施工现场一探究竟。
提升防洪减灾能力
走进北京市房山区漫水河水文站恢复重建项目的施工现场,记者看到水文站房的建筑主体已基本完成。水文站具有监测功能,发挥着水旱灾害防御的“耳目”“尖兵”作用。作为大清河水系大石河上的控制站,漫水河水文站承担着监测653平方公里流域的任务。
“站房的一层全都被淹了。”漫水河水文站站长赵皆兵回忆起去年发生的特大洪水时说,当时洪水来得太快,造成该站的测验断面、水文站房以及测验设施设备全部损毁。为了尽快恢复水文站的测验功能和防洪能力,项目重建工作在去年10月底开工。根据“23·7”流域性特大洪水的洪痕高程,本次重建抬高了水文站房、水位观测房、缆道房的高程。“预计今年6月1日前,工作人员就可以搬进新站房办公了。”赵皆兵表示。
洪水防御既要预报得准,还要拦蓄得住。在去年的特大洪水中,当永定河洪水行进至平原区间时,北京市水务局果断启动大宁、稻田、马厂三座水库,拦蓄洪水7500万立方米,大幅降低了洪峰流量,为下游防洪抗洪赢得了时间空间。但与此同时,大宁调蓄水库也遭受了严重冲击,洪水造成的落差使库尾的防渗墙、库底等水工建筑物受到严重冲刷。位于库尾的小清河和小哑叭河橡胶坝、库尾部分护砌及原状库底、中堤二层防护平台、西堤护坡等均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洪水冲击。
大宁调蓄水库水毁修复工程主要针对在“23·7”流域特大洪水中受损的大宁水库库尾段,设计防洪标准为百年一遇,包括建设库尾砼消力池1座,消力池下游设30米铅丝石笼海漫,修复库尾左、右岸受损的堤防及护坡。
去年冬天,北京迎来了严寒天气。北京市南水北调大宁管理处通过搭设保温棚及热风机保温等措施,及时解决了低温天气混凝土保温问题。为了能在今年主汛期前按时完工,管理部门通过组织“倒排工期”“大会战”“大检查”“请专家”等措施,在保障施工安全、质量的前提下,有效控制施工工期。4月7日,经过5个多月的紧张施工,实体工程全部完工。
记者在现场看到,工作人员正在进行后续养护及施工现场清理、验收等工作。北京市南水北调大宁管理处副主任赵明雷表示,修复工程的实体完工标志着大宁水库在2024年主汛期前具备行洪条件,将为滞洪水库在汛期发挥作用奠定坚实基础。
保障农业生产安全
天津市武清区是天津市农业生产大区,粮食、蔬菜产量占全市的三分之一,被誉为“津沽粮仓”。去年8月初,天津市多地出现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作为永定河上游洪水进入天津的第一站,武清区受灾严重。去年的灾后数据显示,武清区农作物受灾面积达22.26万亩,其中粮食作物20.07万亩、经济作物2.19万亩。
来到武清区南蔡村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的施工现场,记者看到20余位工人正在对渠道进行衬砌作业。武清区水务局副局长李军表示,目前项目已完成渠道清淤、新建灌溉泵点,维修拆建农用桥等工程主体,正在进行渠道防护施工。项目负责人张喆介绍,防护施工完成后将显著减少渗漏损失,提升水渠的输水效率。据了解,该项目包括南蔡村灌区骨干输配水渠道清淤2.36千米、防护2.54千米;新建灌溉泵站74座;维修拆建渠系建筑物56座,用于改善群众出行条件,提升灌溉水平。新建灌溉、排水管道31.18千米,用于提高村庄排水防涝能力。
良王庄泵站是天津市静海区运东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自1958年建成后在农田排涝、灌溉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运东排干排水区内有农田5.5万亩,主要分布在良王庄乡、杨成庄乡等地区,以种植棉花、无公害蔬菜为主。
走进静海区良王庄泵站改扩建工程内部,10余台挖掘机、混凝土罐车、打桩机正在同时作业。去年的特大洪水暴露了良王庄泵站设备老化严重的问题。由于运东排干两岸地势低洼,当区域普降大雨、独流减河水位上涨时,良王庄泵站装机容量不足致使低洼地涝水排除困难。静海区良王庄泵站改扩建工程项目的目标是将排涝范围内9.6万亩土地提升到城区20年一遇、农田10年一遇的排涝标准,同时满足运东排干生态补水需求。
“项目工期非常紧张,从拆除到泵站投入使用仅有1年的时间,目前的首要任务是抢在主汛期前完成全部水下结构的施工。”中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项目常务副经理孙万盛表示,面对繁重的施工任务,施工人员轮班作业,10余天就完成了对原有泵站的拆除任务。目前,西进水闸围堰、出水闸围堰、运东排干围堰已完成搭设,正在进行基坑施工作业。改扩建后的泵站排涝流量比原先提升1倍多,将进一步为该区域的防洪排涝和农业生产安全提供保障。
管好用好建设资金
2023年,中央财政增发1万亿元国债,专门支持以京津冀为重点的华北地区灾后恢复重建,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其中一半以上用于防洪排涝等相关水利设施建设。
通过与流域有关地方建立沟通联系工作机制,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积极推动流域内国债项目顺利实施。“目前总体进展顺利,超过半数项目已经开工建设。”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副主任高建文表示。
海河流域共有28处蓄滞洪区,在去年防御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中,8处蓄滞洪区先后启用,共蓄洪滞洪25.3亿立方米,对减轻中下游沿线防洪压力起到关键作用。水利部水旱灾害防御司司长姚文广表示,在蓄滞洪区运用中,也暴露了堤防标准低、进洪退洪控制性设施建设滞后等问题,需要加快工程设施建设。
灾后,海河流域内各省份加快推进蓄滞洪区建设,流域内增发国债支持的蓄滞洪区项目共计27项,总投资614亿元,其中国债资金396亿元,主要涉及京津冀三省份,涵盖东淀、献县泛区等蓄滞洪区,预计6月底前开工。
北京市水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截至目前,三批国债项目清单共支持水务领域灾后项目142个,总投资880.2亿元,其中国债资金488.1亿元,目前已全部下达。其中已开工项目105个,投资约550亿元。该负责人表示,目前54个水务灾后恢复重建项目中已完工8项,将在今年6月前完成全部建设。
据天津市水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天津市组织推动共计42项灾后恢复重建项目,涉及防洪排涝、城市排水、灌区改造等领域,计划投资227亿元,其中国债资金151.45亿元,重点实施州河、泃河、还乡新河等中小河流治理,蓟运河等行洪河道达标建设,东淀、文安洼、贾口洼、黄庄洼、青甸洼等蓄滞洪区安全建设,城市内涝治理,灌区续建及配套改造以及防洪信息系统提升等工程,全面提升防汛减灾能力。截至目前,半数以上的项目已经开工,预计4月底前,42项工程将全部开工建设。
“为规范资金使用,天津市水务部门与财政部天津监管局、市财政局合力监管。”天津市水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实施跟踪审计和专项审计,管好用好建设资金。(记者潘卓然)
(责编:方经纶、陈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