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01 16:08:16 来源: sp20241101
中新网北京9月15日电 (记者 吕少威)2024年服贸会“两业融合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主题论坛14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办,聚焦“两业融合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核心议题,设置主旨演讲、政策发布、揭牌签约、圆桌对话等环节,集中展示近年来北京两业融合的丰硕成果,为全球政企各界架起两业融合交流、探讨的桥梁。
论坛由北京市发展改革委等部门支持指导,北京交叉科学学会、中关村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首钢集团有限公司共同主办。
展示融合发展成效
近年来,北京市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发挥“北京智造”和“北京服务”叠加优势,积极推动两业深度融合发展,明确了北京市两业融合的8个重点领域,通过完善资金、人才、用地等政策措施,形成了“园区+企业”的工作体系。
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北汽福田等“一园五企”被评选为国家级两业融合试点单位,2023年评选认定了清华科学城核心区等5家市级两业融合示范园区及利亚德等35家市级试点企业,“一园一特色,一企一亮点”,探索形成了北京两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径新模式,服务推动了首都特点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厚植了新质生产力根基,有力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
论坛见证了应科院-北京成果转化中心、港京科技研究院的揭牌,港京科技研究院是基于两业融合发展落户城市副中心的首家港资硬科技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机构,将有助于推广香港与北京两地科技交流,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和相关技术对接,助力香港创新科技在北京应用落地,深化港京科创合作。
北京市发改委主任杨秀玲表示,在服贸会这个开放交流的平台上举办专题论坛,就是为全球政产研各界搭建平台,共同探讨两业融合的新领域、新路径、新方法,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共享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机遇。
政企学研共话融合发展
此次论坛为两业融合各方代表搭建政产学研国际高端对话平台,大家齐聚一堂展望两业融合前沿热点,共同探讨两业融合发展新模式、新业态,共同推动全市两业融合工作走深走实。
在主旨演讲环节,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北京交叉科学学会理事长周济以“科技战略视野下的学科交叉与产业融合”为主题做主旨演讲。香港应用科技研究院董事局主席李惠光以“应用科技助产业创新”为主题作主旨报告。李惠光分享了香港应用科技研究院作为香港最大的应用科技研究机构之一在促进科技产业化、产业智能化,推动产学研互动协作,打造香港创科生态圈等方面的经验,并提出进一步深化港京科创合作的美好愿景。
在圆桌对话环节,来自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所、北京交叉科学学会、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北京工业大学、ABB集团、昭衍生物、用友、港京科技研究院、华江等高校及企业的相关负责人与两业融合领域专家,围绕两业融合热点话题交流讨论,从不同角度共同探讨两业融合发展的新趋势、新机遇和新动力。
推动融合高质量发展
今年2月,首份北京市产业地图正式上线,4月产业地图英文版上线,得到了企业和政府部门的高度认可,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在论坛政策发布环节,北京市发改委副主任李晓涛发布升级版北京市产业地图。
升级版地图主要从重点区域、应用场景、政策文件、人力资源四方面进行了升级。李晓涛表示,升级版产业地图在不断更新数据丰富内容的同时,积极采用新技术,提升地图的互动性,打造便捷和友好的服务体验,推动产业地图从“有用”向“好用”转变,为企业在京发展提供更加清晰便捷的产业指示指引。下一步,将立足增强市场主体获得感,服务和引导经营主体精准布局,促进产业错位互补发展,保持数据及时更新、每年都有新变化的节奏,推动产业地图动态升级更新,为产业发展精准导航。
同时,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所与中关村产业研究院联合发布《北京市两业融合评价标准体系》。标准体系遵循国际“SMART”原则,即Specific、Measurable、Achievable、Relevant和Time-bound,共引入一级指标4个,二级指标13个,三级指标34个。围绕“投入-过程-产出”三大核心环节,基于两业融合的基础要素、发展环境,分析推动“两业”在更深层次、更广领域交叉发展的融合方式,衡量两业融合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综合评估两业融合全发展阶段。标准体系的发布是基于两业融合发展的现实需求,作为北京探索两业融合发展的创新机制,标准体系的出台将为两业融合的发展提供规范的标准,成为促进两业融合发展的有力抓手,从而引导两业融合工作走得更快更稳。
论坛签约环节,北京交叉科学学会、两业融合重点园区分别与相关机构、企业就双方战略合作达成一致并举行了签约仪式,聚焦两业融合8个重点领域分别举行企业签约仪式。
据悉,目前北京两业融合工作已经进入提速发展阶段,将在2025年形成十个示范园区+百家试点企业的“试点先行,示范引领”的发展局面,全市产业融合化程度水平不断提升。充分发挥“北京智造+北京服务”的叠加优势,形成“融合×创新”的乘数效应,持续激发产业内生发展动力,为北京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激发新动能。(完)
(责编:郝帅、申佳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