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荣文艺创作 推动文艺创新(坚持“两创”·关注新时代文艺)

发布时间:2024-12-28 02:46:14 来源: sp20241228

  图为京杭大运河杭州段风光。   万 杰摄(影像中国)   制图:沈亦伶

  核心阅读    

  乡村振兴活力满满,大国重器频频“上新”,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加速形成,这些火热新鲜的素材召唤创作者走出方寸天地,不断提升观察生活、提炼生活、表现生活的能力

  借助虚拟拍摄、增强现实、数字特效等新技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新颖传神的形象和场景,给观众带来前所未有的审美享受

  火热的创作现场,专业的分工协作,活跃的评论氛围,正在汇聚成合力,推动新时代文艺出新出彩

 

  主人公身着宇航服,在月球飞奔,身后尘土飞扬。为模拟月球表面的真实物理属性,科幻电影《独行月球》剧组找来科学顾问,在6000平方米的影棚中铺了200吨沙石,还原出月面的坑洼凹陷和尘埃岩屑。

  为让袋鼠造型和动作更加逼真,主创团队钻研特效制作,查资料、探实物,研究动物骨骼、肌肉、脂肪及习性,8个月设计,11个月数字化制作,才有了举手投足充满喜感的袋鼠“刚子”。

  电影《独行月球》的拍摄过程,反映了当下文艺创作的一个重要趋势:观众的审美水平日渐提升,对文艺作品的期待越来越高,要想经得住观众和市场的检验,文艺创作生产的各环节各要素都得做到极致。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练就高超艺术水平非朝夕之功,需要专心致志、朝乾夕惕、久久为功。”新时代繁荣文艺创作、推动文艺创新,需要将精益求精的精品意识贯穿始终。只有创作者孜孜以求、厚积薄发,各环节精诚协作、锐意创新,才能打造出叫好又叫座的文艺精品。

  夯实生活的底子,老办法依然很有效

  “选题是决定作品成败的第一关。”如今,网络文艺创作者策划选题有了新利器:视听平台积累的大数据。相较于以往从有限的个人经验出发找选题,今天借助更“懂”观众的大数据,创作者的选题“嗅觉”更加灵敏。

  当然,只靠大数据还远远不够。没有扎实的内容、充沛的情感,再好的选题也无法落地。文艺创作是艰辛的创造性工作,至少在今天,人工智能依然无法替代人类去切身深入生活,感受人间烟火,体味真情涌流。

  过去7年,编剧唐尧和搭档马骋怡合力完成了电视剧《大江大河》三部曲剧本创作。改编一部百余万字的现实题材小说,谈何容易。被问及创作过程中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唐尧毫不犹豫地说:“下生活!”跟着化工厂员工一起开早会、学技能、跑市场,体会创业艰辛。正是这样的“下生活”,为作品真实的年代质感打下了底子。

  为创作电视剧《运河边的人们》,编剧马继红沿用数十年来的老办法——扑下身子走进现场,从浙江杭州到北京通州,沿着京杭大运河一路北上。蜿蜒1700多公里的京杭大运河,孕育了太多历史太多故事。这一趟,收获远在意料之外。

  为让人物有更多细节支撑,让剧情更有生活质地,首次采风后,马继红又重回大运河,带着问题在两个多月时间里采访了100多人。常年跑船的船老大说,大运河清亮了;祖祖辈辈居住在运河边的村民说,以前每逢下雨上面漏、下面灌,现在房子宽敞又舒服……随着采访本越来越厚,人物、事件逐渐从充满烟火气的细节中升腾而出。趁着这股热乎劲儿,马继红开始动笔——以大运河为轴,串起居民搬迁、污染治理、大运河申遗的故事,勾勒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时代画卷。

  从文学影视双丰收的《人世间》,到拨动观众心弦、传播书香的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再到《咏春》等一批将传统文化与时代审美结合起来的舞台佳作,无不从现实中汲取营养,从生活里找寻艺术表达。乡村振兴活力满满,大国重器频频“上新”,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加速形成,这些火热新鲜的素材召唤创作者走出方寸天地,不断提升观察生活、提炼生活、表现生活的能力。

  用科技丰富创作工具箱,让艺术表达更打动人心

  从2008年开始,焰火设计师蔡灿煌一直忙碌在科技与艺术融合的前沿。

  2023年7月27日,深夜11点,蔡灿煌在朋友圈发布了一张照片:“成都大运会倒计时1天。”第二天晚上,“太阳神鸟”旋转展翼,点燃主火炬塔,流光溢彩的焰火惊艳了世界。

  为了这次完美的绽放,成都大运会执委会组建了数十人的焰火专班。这些熟练使用科技手段的艺术家,大胆地想象,小心地编程,在1秒内同时控制数千发烟花,让每一束焰火都像屏幕上的像素点一样精准出现。在新技术支撑下,“艺术家出创意,工程师出方案”成为大型文艺演出的“拿手菜”。从“大脚印”到“迎客松”,焰火图案越来越丰富,色彩越来越绚丽,视觉效果越来越震撼人心,展现出数字技术融入艺术创作的无限活力。

  “用好人工智能,一个人抵得上一个团队。”担任文化企业首席技术官的郑勇,致力于用新技术更好实现艺术想象。以前,动漫创作的风格设定和原画绘制费时费力,现在只需给出少量线稿,人工智能便可在短时间内生成画作。

  在数字影棚内,一座高10米、弧长52米的巨型LED屏幕矗立中间。屏幕里,漫天风雪;屏幕前,遍地银装。在虚实结合的雪景里,演员身临其境,表演更加得心应手。以虚拟拍摄为代表的技术应用,使得后期特效前置,实现了“边拍边定型”,不断优化创作流程,显著提升影视工业化水平。

  科艺融合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面表现尤为突出。河南卫视舞蹈作品《龙门金刚》,用增强现实、三维建模、电脑着色等技术手段,让观众看到彩色石窟造像,舞姿与文物辉映;动画电影《深海》将传统水墨元素与三维动画技术结合,用充满流动感的粒子水墨,探索写意与写实兼备的中国动画风格……这些制作精良的作品,无一不来自技术创新,无一不来自多工种通力协作。借助虚拟拍摄、增强现实、数字特效等新技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新颖传神的形象和场景,给观众带来前所未有的审美享受。

  有见地的评论千金难换,良性互动提升艺术品质

  “如果把小说故事拧干,晨飒的《重卡雄风》堪称一张技术发展路线图。”有网友这样评价。2020年,“中国好书”名单里第一次出现网络小说。这部现实题材作品《重卡雄风》,用丰沛细节讲述新中国工业化进程的艰苦卓绝,让人们看到网络文学不同以往的“写实流”与“工业风”。

  “网络文学有田园牧歌,也得有钢铁洪流”,晨飒的创作最早源于兴趣,持续创作的动力则来自读者的“催更”和“点赞”。他在工作之余兴致勃勃地查资料、实地探访,写网络小说。作品更新后,晨飒会细看读者留言,关注和鼓励给予他成就感,批评和建议则促使他不断改进优化。晨飒说:“高手在民间。读者们火眼金睛,提了不少宝贵意见,推着我把那些细节写真了、写实了,故事立住了。”

  不只是网络作家,许多创作者都通过刷微博、看弹幕等方式了解读者观众的评价乃至批评。电视剧《警察荣誉》凭借烟火气打动人心,引发热议。编剧赵冬苓跟网友们一起“追剧”,网友的观后感甚至“吐槽”都能引发她的思考。一名网友从年轻人成长的视角,点评4位主角踏入社会、处理工作的方式得失,让赵冬苓大受启发。“突然就觉得眼前有了一条路,有见地的评论千金难换”,她打算把这些建议吸收进续集创作中。

  创作者和读者观众的良性互动,是文艺精品问世的重要推动力。这也折射出在文化产品空前丰富的当下,创作者只有拿出工匠精神,打磨好每一个细节,才能匹配读者观众不断提高的审美水平和审美需求。

  戏曲“出圈”,缘于练功房里成百上千次的排练,缘于瞄准年轻观众、借助新媒介的转化创新;国风舞蹈走红,缘于更具现代气息的编排和服化道的精美呈现,缘于将中华传统美学和当代审美旨趣巧妙对接;大型文艺演出“名场面”迭出,缘于创意、编导、舞台、科技等各环节各要素的集合效应,缘于一次次精益求精的调整、创新、改进……火热的创作现场,专业的分工协作,活跃的评论氛围,正在汇聚成合力,推动新时代文艺出新出彩。

  《 人民日报 》( 2024年01月03日 20 版)

(责编:袁勃、赵欣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