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7 17:10:06 来源: sp20241127
编者按: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奋斗创造了今天的中国。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今天,我们完全可以自豪地说,一个充满生机的中国,一个充满希望的中国,已经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在新中国迎来75周年华诞之际,央视网《人民领袖习近平》栏目推出《看中国》特别策划,让我们跟着人民领袖一起致敬可亲可敬的人民,礼赞日新月异的发展成就,投身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
2023年全国两会上,一位工人代表给习近平总书记带来一个好消息:“2017年您考察徐工时乘坐的220吨全地面起重机,关键指标已达到全球第一,国产化率由原来的71%提升到100%。”
总书记关切地询问:“你们起重机里面的芯片,是国产的吗?”
“全是国产的。”
一问一答间,是中国制造大踏步向前的生动缩影。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甚至一台拖拉机都不能制造。“当时,我国一穷二白,连日用的煤油、火柴、铁钉都称为洋油、洋火、洋钉。”总书记在一次研讨班开班式上提起开国一代人的回忆。
从“造不了”到“造得出”再到“造得好”,中国制造业总体规模已连续14年位居全球第一,同时形成了全球产业门类最齐全,产业体系最完整的制造业生产体系。
2022年10月17日,习近平同志参加党的二十大广西代表团讨论。2022年10月17日,在党的二十大广西代表团讨论现场,身着蓝色工装、从钳工成长起来的国家级技能大师郑志明代表向总书记讲述了我国制造业发展的今昔。
过去,我们学别人,拆了零部件去研究;而现在,“当年的领先者有的反过来学我们,拆了我们的零部件去研究”。郑志明代表的一席话,让总书记想起在福建工作时,曾经带队去国外考察产业发展的往事。
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时,便十分关注国内产业技术发展。2002年,福建马尾船厂有一艘出口德国的集装箱船即将交付使用,习近平特意前往调研。当听到这艘船的主要设备和导航系统还需依靠进口时,他语重心长叮嘱:“还是要把重心放在提高技术水平上,不要总干‘苦力活儿’,要着眼高精尖,解决国产化,掌握主动权。”
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是实体经济的“定盘星”。
发展制造业,习近平总书记一直有着清晰的战略认知——“老是在产业链条的低端打拼,老是在‘微笑曲线’的底端摸爬,总是停留在附加值最低的制造环节而占领不了附加值高的研发和销售这两端,不会有根本出路。”
一次次深入生产、研发一线,总书记始终关注着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
国产大飞机,承载着几代中国人的梦想。
2014年5月,在上海考察期间,总书记专程来到中国商飞设计研发中心,登上C919大型客机展示样机,在驾驶舱详细了解大飞机设计情况。他说:“我们要做一个强国,就一定要把装备制造业搞上去,把大飞机搞上去。”
这次考察后第3年,2017年5月5日,C919翱翔蓝天,成功首飞;2023年5月28日,C919完成首次商飞;2024年2月,C919首次飞出国门,亮相新加坡航展。目前,C919的订单已超过1200架,其中不乏海外订单。
0.015毫米厚度的手撕钢被誉为钢铁工业“皇冠上的明珠”,并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医疗器械、精密仪器等高精尖端设备制造行业。
2018年8月8日,山西省太原市,太钢不锈钢精密带钢有限公司工作人员用手撕开不锈钢。2020年,在山西太钢不锈钢精密带钢有限公司考察时,总书记饶有兴致地观看了厚度仅有0.02毫米的“手撕钢”产品。他拿起一片“手撕钢”,轻轻扭折了一下,称赞道:“百炼钢做成了绕指柔。”
“希望你们再接再厉,在高端制造业科技创新上不断勇攀高峰,在支撑先进制造业方面迈出新的更大步伐。”总书记的寄语鼓舞着太钢的研发团队。在总书记这次考察的3个月后,太钢成功轧出0.015毫米的超薄不锈钢箔材。
…………
大到“大飞机”,薄到“手撕钢”,都是我国制造业追求高质量发展的生动例证。荣耀背后,是锚定制造强国的矢志不移、久久为功。
2015年,我们提出,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把我国建设成为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制造强国;
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强调“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并将其作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着力点;
2023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意见,部署加快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
…………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高铁形成完整产业链条走出国门,北斗导航系统服务全球,首艘国产大型邮轮开启商业运营,“嫦娥六号”实现月背采样返回……我国制造业高端创新持续突破,自主研发能力大幅提高。
2019年11月22日,沈阳,一家数字化智能工厂内,名为SR210的机器人正在自主地抓取各种零部件,快速组装稍小的工业机器人。智能化转型向纵深推进,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态势良好。目前,我国已建成近万家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工业机器人装机量占全球比重超50%。2022年,我国45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产值已超20万亿元。截至2024年6月底,我国已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14万家,其中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万家。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里,民营企业占比超九成。
“中国制造”频频闪耀国际顶级赛事。卡塔尔世界杯、成都大运会、杭州亚运会、巴黎奥运会……一场场国际赛事的举办,带动中国体育用品出口“爆单”。小到乒乓球、杠铃、举重台、赛场地胶的生产,大到体育馆、光伏电站的建设,中国完备的产业体系和高效供应链获得国际认可。
阿根廷《号角报》刊文称,中国这个“亚洲巨人”的工业逻辑正在发生这样的转变:从“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创造”。韩国《中央日报》指出,“中国制造”已不单单是“制造”,更是技术上的创造。利用更加先进的技术制造的中国商品,是值得信赖的。“中国制造”的质量在世界名列前茅。
一个个从无到有的突破,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凭借科技范儿“圈粉”国际市场。正如总书记所言,“我们将为世界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
总监制丨骆红秉 魏驱虎
监 制丨王敬东
主 编丨李璇
策 划丨蔡纯琳
编 辑丨李珊珊
视 觉丨颜妮
校 对丨刘禛 孙洁 宋春燕 梁雅琴 闫田田
出 品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
【编辑:刘阳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