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6 18:54:54 来源: sp20241116
当前全球新能源产能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特别是众多发展中国家对新能源产品的潜在需求巨大。封锁科技进步、打压优质产能不是经济发展的正途
气候变化是全球性挑战,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绿色低碳转型需要更多优质产能支撑。当前全球新能源产能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特别是众多发展中国家对新能源产品的潜在需求巨大。一些人炒作所谓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并以此为借口采取贸易保护措施,不利于全球绿色产业发展,损害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共同努力。
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因应了各国缓解能源危机、应对气候变化的需要,为全球绿色低碳转型作出重要贡献。2022年,中国出口的风电、光伏产品为其他国家减排二氧化碳约5.73亿吨。国际可再生能源署报告指出,过去10年,全球风电和光伏发电项目平均度电成本分别累计下降超过60%和80%,其中很大一部分归功于中国创新、中国制造、中国工程。在哈萨克斯坦,中国企业参与投资建设的谢列克风电场总装机规模60兆瓦,年均减少16万吨以上的二氧化碳排放;在阿联酋,中国企业总承包的艾尔达芙拉光伏电站可满足20万户居民用电需求,每年减少碳排放240万吨……中国绿色产能给各国带来的是积极的溢出效应。
所谓“世界其他国家难以吸收中国产能”的论调根本不成立。为了完成气候变化《巴黎协定》设定的全球气温上升幅度控制目标,助力各国兑现碳达峰碳中和承诺,全球需要加大清洁能源领域的资源投入,加大新能源产品的供给。比如,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全球市场需求就很大。根据国际能源署测算,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需求量将达4500万辆。匈牙利外长西雅尔多指出,“产能过剩”是假,“产能紧缺”才是真,所谓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是子虚乌有。
中国绿色产能不仅未对其他国家产业发展构成威胁,而且通过广泛合作和良性竞争促进了其他国家的产业发展。瑞士《新苏黎世报》首席经济学家彼得·菲舍尔认为,正是在中国的帮助下,西方获得了性价比更高的太阳能电池板和风力涡轮机,创新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可以促进欧洲汽车制造商转型,消费者是最终受益者。美国《外交学者》杂志网站报道说,东南亚国家积极争取中国电动汽车企业的合作,“不仅加强了从化石燃料汽车向电动汽车必然的转型,还通过技术交流促进了经济增长”。
一边大谈应对气候变化的迫切性,一边给中国新能源产业扣上“产能过剩”的帽子,这种自相矛盾的做法,只能说明一些人所谓“产能过剩”的指责,不过是保护主义的托词而已。事实早已证明,这种做法损人不利己。奉行保护主义政策,设置贸易壁垒,不仅扰乱绿色产业全球投资布局,影响绿色资源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配置效率,带来低效产能和重复建设,增加本国低碳转型成本,还将拖累全球清洁能源发展步伐,给世界经济造成巨大负面影响。彭博社日前报道指出,过去10年美国采取钢铁保护主义措施,并未阻止美国金属制造业就业岗位减少,还增加了美国经济其他领域成本,降低了行业竞争力,如果将这一政策应用于新能源产业,将进一步削弱美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尼古拉斯·拉迪指出,“产能过剩论”为保护主义提供了借口,对全球贸易而言是潜在的危险。
封锁科技进步、打压优质产能不是经济发展的正途。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愿与各方一道坚持公平竞争,实现互利共赢。希望有关国家秉持开放心态,切实遵守市场经济原则和国际经贸规则,为中国企业提供公平、透明、开放、非歧视的营商环境。
《 人民日报 》( 2024年05月21日 17 版)
(责编:牛镛、岳弘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