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非遗之美 坚定文化自信

发布时间:2024-12-16 00:49:25 来源: sp20241216

  1月28日至31日,由中央网信办、国家文物局、人民日报社、福建省委网信委联合指导的“何以中国·向海泉州”网络主题活动在福建省泉州市举办,其间同步开展“文化拾遗  魅力泉州”媒体采风活动。

  泉州,在宋元时期就是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历经岁月流转,多元文化在泉州和谐共生、交相辉映。如今,全城22处世界遗产点,见证并诉说着泉州与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商贸易的繁荣景象。

  近年来,泉州以打造世界遗产保护利用典范城市为目标,持续加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统筹文化遗产保护与城乡建设、经济发展、旅游开发工作。本次活动深度呈现当地的灿烂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加强保护,赓续历史文脉

  1月28日,泉州市南音艺苑,伴着南音《流连刺桐》悠扬婉转的歌声,“何以中国·向海泉州”网络主题活动启动。30多位嘉宾围绕“耕海千帆竞”“刺桐万国商”“古厝吐新生”“爱拼才会赢”4个篇章开展主题讲述。

  “泉州承载了人类古典航海的历史记忆,也是‘大航海’和‘地理大发现’时代以前具有全球代表性的海洋文化遗产。”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副会长姜波说,泉州是串联起古代中国文明、东南亚文明、印度文明、阿拉伯文明乃至地中海文明的海上明珠。

  泉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首届“东亚文化之都”。2021年7月,“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泉州加强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推动22处世界遗产点文物本体和周边环境保护提升,留存大量宋元时期的文化瑰宝。

  市舶司遗址在一处狭窄小巷,德济门遗址旁正举办热闹集市,天后宫一侧就是菜市场……在泉州,丰富厚重的历史文化遗迹随处可见。

  泉州把保护文物作为城市规划的首要原则,严格实行“先考古、后出让”制度,对可能存在文物遗存的土地,在依法完成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前不准收储。今年1月1日起,《“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世界遗产保护管理条例》正式施行,当地文化遗产法治保障的制度体系更加健全。同时,文物、司法等部门联管共治,形成文化遗产保护的合力。

  开放包容,展现多元文化

  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起点、宋元时期“东方第一大港”,泉州叙述着人类美好交往的故事。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展示的不仅有中国古代海洋交通、航海科技,还有各种宗教石雕。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馆长丁毓玲介绍,“海上丝绸之路”带来海上交通、商贸的繁荣发展,也带来了宗教文化的异彩纷呈。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在泉州,这种多元共生的文化景观,成为中华文明海纳百川的生动注脚。

  过去两年,人民网阿拉伯语专家瓦利德曾3次到访泉州。瓦利德说,泉州让人看到了中国文化倡导的“和而不同”,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们,可以在相互尊重、和平共处的基础上共享机遇、共同繁荣,“共建‘一带一路’必将给泉州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呈现更加灿烂的文化。”

  守正创新,活化传承利用

  坐拥22处世界遗产点,泉州如何在保护好、传承好的同时更进一步活化利用?泉州坚持守正创新整合资源,注入科技、旅游、生态等要素,激活“文化遗产+”生命力。

  在文化餐饮业,世遗泉州推荐官、伯勒剧场主理人蓝净已深耕25年。“我们融合非遗文化、海丝文化、宋元美学,烹饪出‘宋元泉席’烟火家宴。”蓝净说,最好的保护方式就是让文化融入生活,“伯勒剧场让泉州本地非遗大师和世界知名设计师、艺术家们一起玩创意,举办时尚秀、音乐会近300场。”

  妆糕人传习者蓝绥泓是个95后。为搞明白妆糕人的材料配比、着色、塑形,她花两年时间潜心研究。现在,她将现代科技融入妆糕艺术,用3D打印、新型材料制作妆糕人。“越钻研,越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蓝绥泓说。

  “申遗成功大大激发出泉州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泉州市文旅局局长吕秀家说,目前泉州世遗已有百名观察员、千名志愿者、万名守护人。

  得益于深厚的世遗资源滋养,2023年,泉州旅游总收入首次突破千亿元,达1002.4亿元,同比增长68.9%。

  新征程上,泉州将全力打造21世纪“海丝名城”,为共建“一带一路”、奋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福建实践贡献力量。

  《 人民日报 》( 2024年02月03日 06 版)

(责编:袁勃、赵欣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