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新思想引领新时代改革开放)

发布时间:2024-11-09 17:11:18 来源: sp20241109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我们的力量源泉。”

  “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

  “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

  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壮阔历程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是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变为现实。

  新征程上,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最需依靠的,也是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任务越繁重,我们越要依靠人民群众支持和参与,善于通过提出和贯彻正确的改革措施带领人民前进,善于从人民的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完善改革的政策主张。”

  全面深化改革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依靠人民铸就历史伟业,是我们党攻坚克难、赢得胜利的根本保证,也是党初心使命的集中体现。

  “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也很朴素,归根到底就是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012年11月,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席话铿锵有力、直抵人心。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变的初心和使命。在百余年奋斗的赓续前行中,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大潮中,“人民至上”始终不渝。

  今年6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会议指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总结和运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宝贵经验”,贯彻的原则之一,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坚持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

  时间回溯至2013年1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指出:“这次全会决定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坚持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

  改革千头万绪,以人民利益为旨归,改革的科学性才有支撑,落实的有效性才有保障。

  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改革,从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

  医改是一道世界性难题,承载着破解“看病难、看病贵”的民生期盼。在福建三明,人口不多、经济体量相对较小、退休人员占比较高,一度面临医保基金收不抵支等情况。2012年,三明剑指医改,整顿虚高药价、过度诊疗等乱象,堵住“以药养医”的老路。此后,多次调整医疗服务收费标准,提高医院的医务性收入占比;探索全民健康管理新模式,推动“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期间,来到三明了解医改惠民情况。总书记指出:“现代化最重要的指标还是人民健康,这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基础。把这件事抓牢,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应该是全党全社会必须牢牢树立的一个理念。”如今,三明医改经验已在全国推广,我国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

  民之所盼,我必行之。改革,从群众最期盼的领域改起。

  黄海之滨,山东日照,一条长约28公里的阳光海岸绿道,纵贯南北,配以观景平台、运动步道、游客休憩广场等设施,成为市民和游客休闲度假的热门打卡点。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考察调研时指出:“生态环境好,老百姓就多了一份实实在在的幸福感。”

  前些年我国经济保持快速发展,但多年积累下来的环境问题也凸显出来,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越来越迫切。

  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近年来,“大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相继实施,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如今,人们普遍感受到天更蓝、水更清、空气更清新、环境更优美了。

  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推进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让国家变得更加富强、让社会变得更加公平正义、让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如果不能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如果不能创造更加公平的社会环境,甚至导致更多不公平,改革就失去意义,也不可能持续”。

  党的十八大以来,70多次中央深改领导小组和中央深改委会议,2000多个改革方案,一切的逻辑起点和价值旨归都是为了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变成现实。无论推进什么领域的改革,无论改革推进到哪个阶段,我们党始终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

  坚守改革初心,得到了亿万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骄阳似火,麦收过后的皖北田野一望无际,刚刚获得丰收的安徽滁州凤阳县小岗村村民又播种下新的希望。

  这里是我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小岗村,称赞“小岗村当年的创举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一声春雷”,指出“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主线仍然是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

  “总书记走进我家小院,和我们唠家常,问得很细致。总书记的心始终与我们农民连在一起。”今年81岁的严金昌说。

  作为大包干带头人之一,严金昌当年与另外17名村民按下改变农民自身命运的红手印。亲历了农村改革起步的历史,如今他又见证着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壮阔历程:这些年,小岗村不断享受改革红利,从土地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到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再到农村“三变”(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村民由“户户包田”变成了“人人持股”;从红手印到产权证红本子,再到分红利,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红火。

  新时代,各地各部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党和政府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老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饱含深厚人民情怀的话语,为新征程上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锚定正确方向、指明科学方法。

  在中国式现代化中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走得通、行得稳,关键在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增进民生福祉行之笃之。

  大凉山深处的阿土列尔村,位于海拔1400多米的悬崖之上,在极其漫长的岁月里,垂直于绝壁的17条藤梯曾是村民与外界相连的唯一通道。党的十八大以来,“悬崖村”的藤梯换成了更安全的钢梯,村民们享受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搬到了县城安置点,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

  “安居还要乐业。山上的土地闲置了,我们就想开发利用起来,发展产业。”村民莫色拉博说。如今,一些村民重返“悬崖村”,有的搞养殖,有的种油橄榄,有的从事旅游服务。“悬崖村”变了模样,百姓生活越来越好。

  攻克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实现从“藤梯”到“钢梯”再到“楼梯”的跨越,正是新时代改革发展的生动注脚。

  改革关头勇者胜,勇气来自哪里?来自坚定的理想信念,来自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来自人民的重托、期盼与支持。

  一方面,改革越往后,越是难啃的硬骨头,我国改革进入了攻坚期和深水区。另一方面,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

  坚持人民至上,既是价值观,也是方法论。只有站稳人民立场,改革才能行稳致远。

  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告诫广大党员、干部:“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遇到关系复杂、难以权衡的利益问题,要认真想一想群众实际情况究竟怎样?群众到底在期待什么?群众利益如何保障?群众对我们的改革是否满意?”

  曾经,一些地方的政务大厅“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各政务服务窗口、各部门之间经常相互推诿扯皮。老百姓办证办事,反复跑、跑断腿。对此,能不能改、敢不敢改、改到什么程度,考验着新时代共产党人的魄力与担当。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改革精神管党治党,坚持“刀刃向内”,向顽瘴痼疾开刀,突破利益固化藩篱,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上海的“一网通办”、江苏的“不见面审批”、天津滨海新区的“一枚印章管审批”……不该有的审批事项被“瘦身”清理,有法可依的权力晒在阳光下,能下放的审批权限逐步得到下放,能网办的事项尽可能在“指尖”办理,企业和群众办事越来越便捷、越来越舒心。

  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改,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解决问题、推动改革发展的过程,就是赢得民心的过程。

  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在传承与发展中推动新时代文化繁荣、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强食品安全监管、长江十年禁渔……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攻坚克难、动真碰硬。

  放眼今天的神州大地,数不清的变化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在“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眼里,改革是为了托起稳稳的幸福。2023年,提高“一老一小”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标准,6600多万纳税人受益。今年6月,民政部联合21个部门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农村养老服务的指导意见》对外公布,这是全国层面对发展农村养老服务作出的首份总体性、系统性部署,让更多农村老年人老有所养。

  在怀揣梦想的青年人眼里,改革是为了激发创新创业的活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入,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江苏常州近3年建成人才公寓10余万套,“常有安居”让人才与城市“双向奔赴”;浙江宁波推进人才创业创新全周期“一件事”改革,优化人才生态环境。

  在进城打拼的城市建设者眼里,改革是为了让他们拥有更公平的机会、更广阔的舞台。户籍制度改革,打破城乡二元体制壁垒;全国范围已实现户口迁移等“跨省通办”,节省大量往返时间和经济成本;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努力实现“进得来”“留得住”。

  在深耕市场的民营企业家眼里,改革是为了让他们更加放心投资、安心经营、专心发展。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推出减税降费政策,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不断提振民营企业家的发展信心,推动民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今年4月22日,正在重庆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更新改造后的九龙坡区谢家湾街道民主村社区,语重心长地说:“党中央很关心的一件事,就是把老旧小区改造好。”

  新时代以来,蹄疾步稳的改革背后,是一个坚定而又温暖的指向——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群众福祉。

  党的领导,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保证。当好改革促进派、实干家,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用改革精神管党治党,以自我革命精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有力,始终成为中国人民最可靠、最坚强的主心骨。

  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

  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在一次次问计于民中,找到破题的关键;在群策群力中,凝聚奋进的共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深化,改革开放中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每一个领域和环节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智慧和实践。”

  为起草好“十四五”规划建议稿,2020年9月,湖南长沙,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基层代表座谈会,会上的一席话掷地有声、意味深远——

  “正确的道路从哪里来?从群众中来。”

  基层有真经,一线有答案。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走遍大江南北,深入城市、农村、高校、企业、科研机构等,了解社情民意。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同基层代表、专家学者、民营企业家等座谈,听取意见建议。

  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省济南市主持召开企业和专家座谈会。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中央作出重大决策、制定重要文件,都深入调研,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这是我们党的一贯做法和优良传统。”

  既问需于民也问计于民。2019年11月,正在上海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虹桥街道,同正在参加立法意见征询的社区居民代表亲切交流,首次提出“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的民主”。2021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大工作会议上对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和实践要求作出系统精辟的阐述。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将“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写入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从基层立法联系点到“小院议事厅”,各地持续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把人民当家作主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工作上来。

  学前教育改革,牵动着每一个家庭的心,相关立法工作同步推进。今年年初,一场学前教育法草案的立法意见征询会,在位于上海市长宁区的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虹桥街道基层立法联系点举行。社区居民、学校教师、律师等齐聚一堂,你一言、我一语。几十条意见建议被原汁原味记录下来,“直通”立法机关。

  “一头连着立法机关,一头连着基层群众,立法联系点让普通人也能参与立法、参与改革。这激发了大家的主人翁意识,调动起群众的热情。”虹桥街道基层立法联系点信息员朱国萍说。

  2015年至今年4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先后就183件次法律草案征求设在全国各地的基层立法联系点意见27880多条,其中有3200多条被立法研究采纳,有力推动民法典、个人所得税法、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等一系列重要法律制度的制定、修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改革开放具有许多新的内涵和特点,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制度建设分量更重”“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

  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是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一直以来,我们党充分尊重群众首创精神,鼓励基层先行先试,大胆试验、大胆突破,不断把改革引向深入。

  在浙江国际油气交易中心,电子大屏上滚动着各类油品交易挂牌行情,这里的“舟山价格”日益受到境内外市场关注。2017年浙江自贸试验区成立以来,舟山片区开启了“无中生油”“聚气发展”的改革探索之路,瞄准油气全产业链,建成全国最大的石化基地之一。

  “去大胆探索”。2013年以来,在上海自贸试验区试点基础上,党中央、国务院先后部署设立22个自贸试验区,各自贸试验区累计开展3500余项改革试点,一批标志性、引领性制度创新成果孕育而生。

  “看准了就坚定不移抓”。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公益诉讼改革试点、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试点、“多规合一”改革试点、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试点……在一块块改革试验田里,广大党员干部锐意进取、积极作为,结出累累硕果。

  基层是改革创新的源头活水。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落实“四下基层”制度,推行“民呼我为”“接诉即办”等做法,开展调查研究,走好网络群众路线,党心与民心始终同频共振。新时代,我们党所展现出的“那种精神,那种力量,那种欲望,那种热情”,广大人民群众焕发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开创了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新局面。

  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

  今年5月,山东济南,在企业和专家座谈会上,当有学者发言提到“接下来的这轮改革,力争让更多群体有更强的获得感”时,习近平总书记赞许道:“这句话正是点睛之笔,老百姓的获得感是实实在在的。”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亿万人民一笔一画绘就了蔚为壮观的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画卷。

  即将召开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擘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

  新征程上,有习近平总书记掌舵领航,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我们必将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辟中国式现代化广阔前景。(张 洋 张 璁)

  《 人民日报 》( 2024年07月14日 01 版) 【编辑:王超】